关于贵溪地名还有这些说法?

时间:2022-09-16 10:22:06 | 浏览:722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距离贵溪建县48年,由宰相李吉甫牵头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书中涉及贵溪县有四十字,其中“在贵溪口,因以为名”便是得名来由。北宋初年,抚州宜黄人乐史撰写了一部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距离贵溪建县48年,由宰相李吉甫牵头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书中涉及贵溪县有四十字,其中“在贵溪口,因以为名”便是得名来由。

北宋初年,抚州宜黄人乐史撰写了一部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乐史在书中提到贵溪的得名,沿袭了《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永泰元年(765年),就贵溪口置贵溪县。”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寰宇记 》卷107中的记载)

贵溪建县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县衙门所在地并不在信江以北,而是在须溪(罗塘河)汇入信江的河口岸边。和现在须溪向北于南门洲西南边汇入信江不同,明代以前,南门洲是与西南岸相连而成半岛形的,须溪受阻沿南门洲南边的老港向东,往信江上游流去,在上航渡口(今信江大桥南端)以西六七十米处汇入信江。这个入河口就是古籍中提到的“贵溪口”,水口对岸城门洞北有上坊桥,故有“水打上坊桥,宰相不离朝”的民谚。县衙门大概位置就在昭真宫岩(923邮政仓库)出口偏西的位置。

如果以最早的县治所在地来看,须溪(罗塘河)可能曾名为贵溪,因为两河交汇,县治建在这里,以河流名为县名比较常见,省内的如吉水、余江等。

据《西江志》记载:“须溪俗呼罗塘港,以水势迅疾,斯须而逝,故名。”水流速度快,是得名须溪的原因。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来看,须溪(罗塘河)就叫贵溪。书中提到“五面石(即今挂榜山)”“最为孤峰,削成五面。凡有登临之者,泛贵溪而入,至悬处攀萝而上”。此处“贵溪”应是须溪(罗塘河)。书中还有两处我们已无法知道确切地点的地名,像在贵溪县南的“石堂”,“临贵溪水源”;“贵水在县南二里,源发于据岭(即今文坊镇境内的璩岭),西流入安仁港(即今信江余江县境内河段)。”书中还提到“贵源山”,即今西排(原名贵源或贵原)村背后的高山,这里汇集的溪水确为须溪(罗塘河)的重要源头。这些地名,从当时的记载来看,作为河流名的贵溪即为须溪(罗塘河)。

信江在贵溪县境内的河段也可能曾名贵溪。建县前,今贵溪县城所在地就是弋阳辖区,离龟峰很近,或许这段河流就唤作龟溪或贵溪。

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因元祐党祸被贬为信州盐税官,从信江逆流而上,去上饶任职,他经过贵溪境内,写下几首诗,其中有《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与唐、宋、明各朝典籍记载不同,清康熙版《贵溪县志·地舆志·郡邑》对贵溪的得名有新说法,“何言乎贵溪?或曰旧治须溪萦环如带,县以溪贵也;或曰溪产香草,溪以产贵也”。

建县之初,贵溪县衙门在三峰山前,北面信江,西临须溪,被两条河流拥在中间,像环绕着一条丝带。这是“县以溪贵”的出处。

结合贵溪古代县志来看,“溪产香草”中的溪即为信江,贵溪别名“芗溪”中的“芗”,就是因为信江南岸白芒洲盛产郁金、香薷草、紫苏等香料用草而来。以这些香草,让贵溪多了一个别名,道理说得通,如果以此得出“溪以产贵”,说服力不够。1996年版《贵溪县志》提到贵溪得名时,则没有采用此说。

建县溪口、县以溪贵、溪以产贵,贵溪得名的三个版本中,以记录时间早晚、以资料可靠性来看,离贵溪建县时间更近的“建县溪口,县以溪名”一说,应该更可靠、可信。

来源:刘长明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法拉利跑车网古驰奢侈品上海房产信息网无人机航拍网云南旅游网今日淮南外国洋酒品牌网今日济宁美奈旅游网梧州新闻资讯网江诗丹顿收藏网松下冰箱评测网物联网技术交流网平遥古城旅游攻略车主网
鹰潭新闻资讯网-鹰潭头条新闻、鹰潭新闻最新消息视频、鹰潭天气预报、鹰潭在线本地新闻、鹰潭今天新闻最新消息、鹰潭信江新区规划图、鹰潭交通新闻最新消息、鹰潭信江新区最新消息。
鹰潭新闻资讯网 02822.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