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4:04:38 | 浏览: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鹰潭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胡胜
大上清宫遗址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上清镇东侧,地处泸溪河北岸,边山西麓缓坡地带,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至201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鹰潭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基本摸清了大上清宫的分布范围、宫观建筑的格局和历史演变脉络,对大上清宫遗址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大上清宫遗址总平面图
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大范围调查、勘探和发掘。历史上大上清宫由上清宫和斗姆宫以及十二配殿和二十四别院组成。调查显示,在大上清宫遗址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29处,包括建筑基址18处、洞穴遗址2处、墓葬7处、窑址2处,其中宋元建筑遗存多处。考古勘探证实,大上清宫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开阔,中心较低矮。遗址范围内不但有密集的建筑,四周还砌有整齐的围墙。这些遗存基本反映出唐宋之后以大上清宫为中心的道教分布状况、影响范围等状况。
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科学、系统发掘。依托RTK、无人机航拍等高科技手段,搭建了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田野考古在核心区域发掘出以中轴线布局的上清宫建筑群基址。即主体大殿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等,它们依次建于工字连座的台明之上,宫宇依地势而建,由南往北层层抬升。
龙虎门,位于最南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长29米,宽11.85米,门址东侧护基石保存较好,地面铺方砖。南北各有一台阶,砖石垒筑。
龙虎门
玉皇殿,为上清宫正殿,位于龙虎门北侧,始建于公元1367年。正殿长36.5米,宽19.5米,高1.04米。殿前存有月台基址,整体面南呈“凸”字形,月台正前及东侧存有踏跺。玉皇殿与后土殿之间有廊道相连,形成“工”字形建筑平面。
后土殿,位于玉皇殿北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长36米,宽19.4米,高1.1米。存台明,护基保存较好。后土殿与三清阁之间也存有廊道。
三清阁,位于上清宫最北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基址残长18.6米,残墙高1.02米,厚0.9米。存北垣部分墙体和两处神台基石、七个柱础,神台基石边角雕刻祥云纹饰。
三清阁
在中轴线建筑群东部建有相对应的配殿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和碑亭、厢房等。端庄沉稳的红条石建筑基座,灵气秀雅的鹅卵石园林地面,使得整个宫观既有北方官式、皇家宫观建筑特点,又兼具南方传统建筑风格。
天皇殿
厢房 厢房
通过考古地层学分析、宫观的建筑特点以及与文献记载相互考证,可以推断出上述主体殿宇基址的建筑年代为明代早期至清代前期。
地层断面
在上清宫遗址院墙外围,还勘探、发掘了清代斗姆宫、提点司、崇元院等。考古发掘揭示出宋、元、明、清连续不断的地层叠压。清理了宋代青砖地面、元代灰坑、明清建筑基址,它们的发掘不但丰富了大上清宫的建筑格局,还清晰揭示了大上清宫由宋代迁址至此后历经元明清不断改建、扩建、壮大发展的过程。
提点司
遗址出土物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建筑材料主要为琉璃、灰陶、石质建筑构件。琉璃构件多为瓦当、滴水以及各类脊饰,釉色主要为黄、绿、黑三色;灰陶构件多为雕花脊砖;石质构件主要为栏杆、柱础等。生活用具可见宋、元、明、清时期陶瓷器,器形多样,纹饰丰富。宋代多为青白瓷,种类有碗、盘、碟、执壶等,透露出浓郁的民间元素;元代瓷器以青白瓷、卵白釉碗、盘、杯等为主,卵白釉,印花“枢府”,体现了官方高等级特征;明代瓷器多为民窑青花,出土的黄色琉璃构件、五爪龙纹瓦当,显示出强烈的皇家威仪。
垂兽
钉帽
黄琉璃龙纹滴水
绿琉璃龙纹瓦当
屋脊构建:仙人骑凤
元代纪年砖
清嘉庆十五年重修上清宫碑记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
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
近日,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口罩”冲上了热搜。这个巨型口罩长12.828米,宽9.178米,非常震撼。口罩是给江西龙虎山景区一只“巨象”戴的,这只“巨象”就是龙虎山景区的“象鼻山”。给它“戴口罩”的不是滑轮、杠杆,也不是无人机
江西省鹰潭市西南郊有一个龙虎山镇,这里因道教名山龙虎山而得名。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得名。鹰潭市西南郊的龙虎山镇、上清镇位置图如今这里的龙虎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属于丹霞地貌景观。这一带是丘陵地带
江西省优秀教师免门票一、活动时间:2021年7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二、活动对象:江西省内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的教师三、优惠政策:以上优惠对象享受免景区资源性门票(不含经营性的观光车票和竹筏票)的优惠政策,须购买景区观光车票。具体为
重播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这里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山有“丹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鹰潭市,距市中心18公里,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有55个景点、261个景物景观,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此外,还包括弋阳龟峰等独立景区(点),
国家5A级景区(一二八),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旅游景区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距鹰潭市区约20公里,以丹霞地貌峰林景观闻名于世,2001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0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是著名的道教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道观依山而建。尤其
一到秋天,栗树上就挂满了肥硕的果实。栗是常见的木本粮食之一,糖炒栗子又香又甜又糯,味道奇佳;栗还可“蒸以充饥”,替代粮食。正是“林中也有粮干斛”。江西鹰潭市龙虎山盛产板栗,当地的“天师板栗”是该市的名特产之一。相传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在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众所周知,我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作为我国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龙虎山”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而且,“龙虎山”还是我国的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
#头条创作挑战赛#春秋末期李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以“道”作为其价值体系的核心,认为“道”和某种特定的物质相互作用,支配着万物的发展,所以无论治国还是修身都应该顺其自然。他的继承者庄周,将他的思想更加理想化,认为“道”是顺其自然的天道,
作者:梅园小筑2013知道龙虎山,是因为她在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中位列第四。仔细看过资料才知道,原来,她还是中国南方道教的发源处。于是,不由得对这次的出行更是充满了期待。我们到达鹰潭已经是后半夜了,旅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别是象我们这样总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自古以来,生活在龙虎山的古越族人临水而居,水上捕鱼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渔民饲养的黑色鸬鹚不仅水性好、动作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连日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翅鸢相继飞抵江西鹰潭市的龙虎山。这是在鹰潭市龙虎山泸溪河上清沙湾段附近水域拍摄到的画面,几只中华秋沙鸭站在石头上,晒着太阳,梳理着自己的羽毛。中华秋沙鸭是国